都想基于微信,搞一个社群。
然而大部分人的做法是什么?
“把人拉进来,然后让进来的人讨论问题、聊天、分享”
接着就希望能够像《大连接》《人人时代》等书里面说的那样,发现人的连接、发挥人的价值、迎接新的互联网时代。
这是一个很奇怪的“梦想”。
如果你要当导演拍电影,你不会召集刘德华、黄渤、葛优、范冰冰等一干演员,然后仅仅说一句:人来齐了,你们自己开始演吧!演好了叫我。
因为你知道:好电影是需要被“设计”的,要有定位、有剧情、有主题、有台词……
但是当你在组建社群的时候,却经常忘记了这一点——以为什么都不用做,仅仅拉人然后让他们“自连接”就行。
而好的社群,也是被设计出来的。
那么如何设计呢?如何跟这么多群竞争?一个正常的白领,每天面对着各种工作群、立项群、设计群、双十一备战群、微博运营群、新产品意见群……
还有大量的校友群、亲友群、舍友群、夜宵撸串群……
还需要盯着,一旦老板发了群消息,立马进去鼓掌。
而且所有的群都有红包……
而这个时候,你给他们发了群邀请通知:
“亲爱的客户你好,感谢你购买我们的充电宝,我们郑重邀请你进入【极客智能充电宝粉丝群】,与我们一起交流!”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仅仅“简单组织”一下,基本上不可能有人参与。
是的,校友群、工作群、大佬对接群简单组织一下就行,但是大部分产品的社区这样做却无效。
因为校友社群和工作群本身就已经存在(即使没有互联网)——这些人已经在脑海建立了连接或者认同感,拉个微信群并没有“创造社群”,只不过是为“已经存在的社群”提供一种便利的沟通方式。
而当你为产品的用户拉群的时候,就是相当于“只创建了一种沟通方式”,并没有创造社群。
你面临的任务,是重新创造关系、创造连接,而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的连接。
因为社群并不存在于微信中(这只是一种沟通工具),社群只存在于人的脑海中。
就像家并不存在与房子中(房子只是家的工具),家存在于脑海中。
所以,当你要创建社群中的时候,你的关键应该是“在人的脑海中创造一个社群”,而不是“利用微信这个工具拉一群人进来”。
那么如何把社群建在脑海呢?一个“发发红包、交流交流”的松散社群,和被群友从0开始记在脑海的社群,往往差距了这些设计:
明确使命——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;设计仪式——我们如何达到目标;提供反馈——距离目标还有多远;明确使命一个群体和一个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:一个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。
而“共同的清晰目标”是凝聚人的最大力量。
崔永元凝聚了一帮人,想要通过一群人的力量,反对转基因(PS. 这不代表李叫兽反对)。秋叶凝聚了一帮人,想要通过相互的学习,提高PPT能力。一个小区的大妈,也可以凝聚一帮人,练习广场舞,备战广场舞大赛。一个大学生,凝聚一帮人,发起“自由拥抱运动”,希望能够减少社会的冷漠。总之,我们并不是“拉一帮人”,而是“先有一个使命和目标,拉一帮人一起完成”。
如果你是一个“健身会所”,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“健身爱好者沟通群”,而是“6个月,一起改变自己”群。
如果你是一个“调养保健品”公司,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“保健品粉丝群”或者“调养爱好者沟通群”,而是“调养秘诀比拼群”或者“一起成为调养专家群”。
“社群”的本质就是:聚集一群人,一起做一件事。
在构建社群的时候,很多人只是聚焦于“找一群人”,却忘记了要“一起做一件事”,以及忘记了“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”。
这就相当于你召集了大批的优秀战士,组成军队出征,却不知道敌人是谁,也不告诉他们:我们为什么要打仗,我们为什么要保卫祖国。
总之,你要做的并不是“建立一个群体”,而是“感召一帮人,发起一个运动”。我们之所以凝聚在一起,不是为了“沟通沟通”、“交流交流”,而是为了一起“改变些什么”、“提高些什么”、“获得些什么”……
那么如何寻找一个社群的使命,并且利用使命凝聚所有人?
任何的使命都源于某种“冲突”,而冲突是指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区别”。
这样的冲突分为“外部冲突”(理想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区别)和“内部冲突”(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区别)。
比如在《指环王》这个电影中,“外部冲突”就是指“大魔王想要拿到魔戒,毁灭世界,我们要阻止他”(对应剧作中的“大情节”),“内部冲突”就有“主人公理应努力打败大魔王,但是又觉得自己是个小人物,事不关己,想到过要放弃”(对应剧作中的“小情节”)。
然后电影就变成了一群人克服“外部冲突”和“内部冲突”,最终打败大魔王的过程。
再比如在《港囧》这个电影中,“外部冲突”有“坏警察犯罪后,想杀人灭口,破坏证据”。
“内部冲突”有“主人公逐渐意识到对初恋的追求只不过是内心幻想,逐渐警醒,返回头来爱自己老婆”。
然后主人公同样逐渐克服“外部冲突”和“内部冲突”,把故事推向结局。
同样,在构建社群使命的时候,可以像电影一样,通过营造“冲突”来构建“使命”,发起运动。
有的电影主要以“外部冲突”为主(比如《指环王》),同样有的社群和运动也可以主要以外部冲突为主。
比如电动汽车用户一直面临“跑长途难以充电”的问题,特斯拉车主宗毅就发起了“建充电桩运动”,跟酒店合作建特斯拉充电桩,为热爱电动车的车主提供免费充电。
这个运动发挥人的力量,得到了大量的支持,在全国建了超过200个充电桩——比特斯拉公司一年的努力收获都多。
而且,还在这个过程中卖出了150辆特斯拉,超过任何一个销售经理。
所以,当你在构思外部冲突的时候,可以问自己:我组织一个社群,要告诉成员们,我们要一起改变些什么?一起做出哪些让自己自豪的事情?
类似使命:让广场舞占领京城、让中国人不再盲信、让更多人减少愚昧、让乙方不再被逼。
有的电影主要以“内部冲突”为主(比如《港囧》),同样有的社群和运动也可以以内部冲突为主。
比如我组建的【李叫兽研究会】,2个月,一起让自己的营销能力更专业。
所以,当你在构思内部冲突的时候,可以问自己:我们要一起改变自己什么?让自己有更多什么?
类似使命:每天7点起床、每周多一个关键人脉、成为调养专家等。
当然,一个社群最佳的使命设置就是,明确地激发和定义两种冲突(可能会以一种为主)——我们聚集在一起,要对别人做什么?要对自己做什么?
设计仪式凝聚一群人做一件事,除了要有清晰的使命,还需要固定的仪式化行为。
基督教有礼拜日,家庭有过年,夫妻有纪念日,小米有橙色星期五(发布最新MIUI),总之,都有固定的仪式化行为。
所以,社群也是一样:需要把活动仪式化。
如果你对社群的安排是:推送红包优惠,同时大家一起聊聊某个话题,然后偶尔邀请人进群分享。
社群的成员根本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(难道是每天参与?),也无法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,更无法对下次的活动产生预期。
而如果把社群的活动“仪式化”,每次以固定的方式做类似的事情,就会逐步提高参与,并且让成员养成习惯。
比如我自己的组织【李叫兽研究会】,平时没有任何活动,只是固定在每周日晚9点上课1小时。
每次上课的方式也是一样:点评上次学员的作业,并且分享相关理论;排名前3名的学员分享自己的作业经验;然后布置下一次的作业。
为了强化这种仪式,在一小时课程开始前和结束时都会点名,同时让学员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参与(比如提出质疑)等。
我知道我不可能占据群里人所有时间,所以就直接固定一个时间、固定一个活动,而其他时间内,所有人都可以假设这个群不存在。
再比如之前跟一个做小区住户社群的人聊(他们公司提供O2O服务),问他都会组织什么活动,他说主要为群友提供各种福利(比如有时候发红包、提供免费福利、让住户组织小区内活动等)。
而如果要提高群友的参与感,就需要把这些活动给“仪式化”——比如周五晚上9点,XX小区福利夜,倒计时公布本周的最新福利,以及下周能够给大家带来的活动。
那么如何把活动仪式化,从而让更多人可以持续参与呢?
免责声明: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,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、后门、不妥请联系本站删除!
《魔兽世界》大逃杀!60人新游玩模式《强袭风暴》3月21日上线
暴雪近日发布了《魔兽世界》10.2.6 更新内容,新游玩模式《强袭风暴》即将于3月21 日在亚服上线,届时玩家将前往阿拉希高地展开一场 60 人大逃杀对战。
艾泽拉斯的冒险者已经征服了艾泽拉斯的大地及遥远的彼岸。他们在对抗世界上最致命的敌人时展现出过人的手腕,并且成功阻止终结宇宙等级的威胁。当他们在为即将于《魔兽世界》资料片《地心之战》中来袭的萨拉塔斯势力做战斗准备时,他们还需要在熟悉的阿拉希高地面对一个全新的敌人──那就是彼此。在《巨龙崛起》10.2.6 更新的《强袭风暴》中,玩家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海盗主题大逃杀式限时活动,其中包含极高的风险和史诗级的奖励。
《强袭风暴》不是普通的战场,作为一个独立于主游戏之外的活动,玩家可以用大逃杀的风格来体验《魔兽世界》,不分职业、不分装备(除了你在赛局中捡到的),光是技巧和战略的强弱之分就能决定出谁才是能坚持到最后的赢家。本次活动将会开放单人和双人模式,玩家在加入海盗主题的预赛大厅区域前,可以从强袭风暴角色画面新增好友。游玩游戏将可以累计名望轨迹,《巨龙崛起》和《魔兽世界:巫妖王之怒 经典版》的玩家都可以获得奖励。